戴罪立功网

14年前限塑令颁布,经历了升级和“最严”管控,你觉得它有效吗?

14年前限塑令颁布,经历了升级和“最严”管控,你觉得它有效吗?


明知道吃夜宵会变胖,有人还是年前吃吃吃;


明知道熬夜有损健康,有人还是限塑熬熬熬;


明知道塑料污染环境,有人还是令颁历升扔扔扔。


这不,布经某知名景区就出现了这样“扔扔扔”的和觉情况。


因为疫情封闭多日,管控假日期间,有效该景区暂时只对省内游客开放。最严


开放当日,年前就因为随处可见的限塑塑料袋,被游客吐槽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令颁历升树树都挂塑料布”。布经


有游客评价该景区:“景色非常美,和觉白色垃圾也触目惊心。管控”


也有人替景区喊冤:“国人素质太差,塑料袋、塑料瓶随手扔,景区不堪重负。”


更有网友直接呼吁:“治理环境需要从源头抓起,景区应当严格执行《限塑令》。”


限塑令下,塑料袋的末日是否到来?


网友口中的“限塑令”,是2007年12月31日由国务院颁发的一条法令,核心内容有两条:


厚度小于0.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,不得生产、销售和使用。


所有场所的塑料袋,都要购买才能使用,不允许免费提供。


限塑令的目的是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,从源头上遏制白色污染。


限塑令颁布后,是不是对白色污染起到了有效地制止,对环境起到了应有的保护呢?



我们看一下街头网红小吃店的用“塑”情况:


金乡酸辣粉是豫北某市一家网红小吃店,主营酸辣粉和凉皮,在当地小有名气。平均每天销售量都在200份左右,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1000份。


金乡酸辣粉用的碗是塑料碗,碗内统一套着白色塑料袋。客人吃过后,把塑料袋拿出来一扔,再套一个塑料袋给下一位客人用。


店主人说不用洗碗,省事儿、方便。


客人认为每人一袋,干净,不容易传染疾病。


金乡小吃店一年用的塑料袋子,大约在7万只左右。


塑料袋是论斤卖的,5元钱1斤,1斤600个左右,平均下来,一个塑料袋子1分钱不到,7万个塑料袋总成本在600元上下。


一年600元的袋子费用,在金乡小吃店的经营中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这还是厚度在0.03毫米的达标产品,0.025毫米以下的不达标产品更加便宜。


咱们再看看超市的情况:


超市是执行有偿使用塑料袋较好的场所,但超市里也不是所有的塑料袋都收费。


超市购物分两个流程:挑选物品和结账。


先看挑选物品环节。


在超市里,挑选蔬菜、水果、食品、粮食的时候,包装袋子都是免费的,用多少随便取,这些袋子基本上都满足了限塑令规定的厚度≥0.025毫米。


挑完物品,就到了结账的环节。


在柜台结账,收银员会问一句:要不要袋子?


如果不要袋子,就只用清算所购物品的价格,用来包装食品、果蔬的所有塑料袋子都是无偿提供的。


如果你需要把装好的食品、果蔬统一放进一个塑料袋子里提走,就需要购买加厚的塑料袋。这种塑料袋有大、中、小三个号型,价格分别是二、三、四毛钱。



再看街头小贩、早餐店、水果摊、烧饼铺子这些小商小贩的情况,他们都在摊位前挂着一叠塑料袋子,让客人自行取用。


袋子都很薄,明显属于厚度低于0.025毫米的,如果有人想用厚点的袋子,摊主会很狡黠的说,就这一种。有的摊主甚至会说,那一种是应付检查的,现在都不检查,早没有了。


除了小吃店、商超、农贸市场、小商小贩,物流和快递也是用塑大户。


有数字显示: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,相当于110吨石油的用量,按照现有使用情况折合,110吨石油是50万辆汽车行驶一年的用量。


种种迹象表明,塑料袋依然大行其道,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。



塑料袋的危害,你知道吗?


有人认为:限塑令之所以没有严格执行,是因为塑料袋的危害不大。


是塑料袋对人类的危害不大,还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呢?


网上有一则新闻,张女士下班回家,把买来的蔬菜从塑料购物袋取出就去做饭了。


她两岁的女儿丽丽把空塑料袋套在头上,在张女士的目送下去雨地里玩儿了。


等张女士喊女儿吃饭的时候,才发现丽丽头上裹着塑料袋,已经倒在雨地里窒息了。


如果说塑料袋导致儿童窒息,属于偶然事件的话,塑料袋对于海洋生物造成的危害却是屡见不鲜的。


有人在死去的鲸鱼胃里发现了80多个塑料袋。因为难以消化的塑料袋占满了鲸鱼的胃,导致它无法摄取食物,只能内耗而死。


专家估计,全世界大约有5万亿片塑料污染海洋。而动物却很难区分塑料与食物,海龟会把塑料当成水母,鱼类也喜欢吞食颗粒类的塑料,尤其是缠绕在海藻上的塑料,鱼类更是傻傻分不清楚。


在印度洋的可可岛和太平洋的亨德森岛屿,每年有超过50万只寄居蟹因为被塑料困住而死亡。



有统计数字显示,在60年前,只有5%的海鸟吃塑料,现在却有90%的海鸟在吃塑料,专家预测,到了2050年,全世界的海鸟都会因吃塑料濒临绝种。


塑料不禁对大自然和动物有危害,它最终会进入人类的生活环境中,影响人类的健康。


据相关部门统计,全球每一分钟会消耗100万个塑料袋,每年塑料袋总消费量达到4亿吨,这些塑料需要1000年,甚至更长的时间,才能在大自然中溶解完成。


由于不能在自然界中快速溶解,塑料只能长期堆积,对环境进行渗透和破坏。


科研机构曾经在人类粪便中提取到很多微塑料。这些微塑料,会让人慢性中毒,人们处在被塑料污染的环境中,最终会引起癌症等多种疾病。


科学家预测,如果对塑料制品放任自流,让它无拘无束的污染环境、破坏水源和生态,几乎不用200年,就会出现这样的景象:


陆地和海洋上到处是白色垃圾,环境被污染,人们找不到适合饮用的水源。


各种动物的尸体随处可见。


植物大量变异。


人类感染各种癌症,新生儿生理缺陷频发。


这个画面绝非随意杜撰。


科学家已经在无人居住的北极冰面发现塑料碎片,洋流运动已经把不能降解的塑料送到北极,如果人类还对塑料随意使用,最终只会自食其果。


与塑料袋说再见,怎么这么难?


从理论上来说,塑料袋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活和生存,每一个人都应该对塑料袋说:不!

而在实际生活中,塑料袋依然在人们的手中掂来转去,依然在大自然中飘飞起落。


网友@张小张说:“我开车在高速上,儿子急着小便,就让他撒进了塑料袋。”


在奶茶店里,有一位小朋友哭闹着不要纸质吸管,原因是纸吸管软塌塌的,吸不住饮料。



大学生小雯说:我不习惯用纸袋子提早餐,容易渗漏,还不方便携带。


市民王阿姨说:我早上打太极拳回来,顺路就把中午吃的买回来了,没塑料袋,我得再回一趟家拿袋子,太麻烦。


“塑料袋太方便”,几乎是所有人离不开塑料袋的共有想法。


方便是限塑令实行这么多年,塑料袋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。


几乎不用留心观察,你就会发现,早上上班高峰期,掂早餐上班的人几乎清一色用的塑料袋子,至于纸袋子、无纺布袋子这些替代品,少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

没有适宜的替代品,是限塑令无法生根的另一个制约因素。


事实上,要找到像塑料袋一样便利又便宜的替代品还真不容易。


从2008年限塑令开始,国家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都在寻找塑料袋的替代品。


纸袋、无纺布、竹制品等材质的替代品一直不能有效占有市场,导致塑料袋多年都卫冕成功。


原因除了没有塑料袋方便,还有就是替代品价格贵,样式少。


说到样式,人们对塑料袋没有苛求,只要能装东西就行,却对它的替代品有要求,比如要有特色,质量有保证,“颜值”要高等。


这些个性化要求始终没有体现在厂家的生产环节,导致替代品市场逐年萎缩。


除了方便和替代品不足两个原因,监管不到位,也是限塑令不能有力推进的一个客观原因。


限塑令刚颁布的时候,超市、菜市场等物品出量多的场所,每天都有人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。国家严管,经营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。


由于生产塑料袋的厂家众多,销售渠道不一,使用场所多如牛毛等原因,导致监管上不能从一而终,监管一放松,塑料袋的使用随之恢复如初。


时至今日,一些市民竟然不知道还有限塑令一说,至于商家,只要有人买东西,送几个塑料袋几乎不影响利润,大可不必放在心上。


方便、没有替代品、没有有效地制止和干预,致使塑料袋方兴未艾。



个人一小步,环保一大步


1902年,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思·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,随后在全世界广泛推广。截止目前,还没有哪一件不值钱的小物件,能像塑料袋一样具有普适性。


我国是1921年开始生产合成塑料的,目前包括塑料袋在内的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,都位居世界前列,其中塑料袋的消费量达到了每年6000万吨。


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,谁也没有想到,从第一只塑料袋给人们提供便利开始,短短100年,经济实用的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,已经成为地球的巨大隐患。


国际卫生组织把每年的7月3日定为国际无塑料袋日,号召全人类共同抵制白色污染。



治理的有效手段,都是先从预防开始。白色污染也不例外。


不再使用塑料袋子的理念,必须深入人心。只有理念到位,行为方式才能慢慢改变,旧习惯才能逐渐被新习惯取代。


除了思想观念的改变,还要有更好更适宜的替代产品出现,替代产品不仅要物美价廉,还要有多样性。


在生活中,其实有很多物品被自然淘汰和替代。


比如门锁,很早以前人们用得笨重铜锁,已经被现代轻便的锁具替代,而且很有可能成为智能锁的天下。


只要合乎世情民意,塑料袋被替代是早晚的事情。


我们经常说:时代的一粒灰,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。


同样,每个人都弹掉自己身上的一粒灰,时代就会抖落一座山。


-END-

作者:艾熙子

编辑:毛毛雨


往期精彩文章推荐:

疯狂!青海女贪官密室被查,丈夫看到一半就受不了:我走行不

1970年,开国中将谭甫仁家中遇刺,为何不久后保卫科科长选择自缢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戴罪立功网 » 14年前限塑令颁布,经历了升级和“最严”管控,你觉得它有效吗?